新闻中心

行业资讯 | 低空经济 “飞” 入林海:当无人机+AI遇上智慧林业,守护绿色未来有了新答案

发布时间:2025/8/29 13:29:08



无人机技术与人工智能平台的结合,为林业保护注入新活力,让“空中守护”成为绿色未来的新常态。

从长白山的茫茫林海到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,从草原防火的生死时速到金丝猴的隐秘踪迹,林业保护与管理始终面临着 "范围广、地形杂、任务重" 的难题。而如今,随着低空经济的崛起,无人机正化身 "空中卫士",为智慧林业装上 "千里眼""顺风耳",让绿色守护更高效、更精准、更智能。

传统林业的 "痛点"

无人机来破局

提起林业工作,你可能会想到护林员翻山越岭的身影、瞭望台上的日夜值守,或是背着仪器徒步调查的科研人员。但传统模式下,这些工作往往受制于三大难题:

01 防火如 "走钢丝"

森林火灾突发性强、破坏性大,人工巡查覆盖范围有限,等发现火情时可能已错失最佳扑救时机;

02 巡护似 "闯迷宫"

林区山路蜿蜒、林木茂密,违法占地、乱砍滥伐难以及时发现,病虫害监测全靠 "脚力 + 眼力",效率低下;

03 调查像 "愚公移山"

动辄上百平方公里的林地测量、植株清点,靠人工耗时数月甚至数年,还可能因地形复杂留下 "盲区";

而无人机的到来,让这些难题有了全新解法。作为低空经济的核心载体,它以灵活、高效、低成本的优势,正重塑林业保护与管理的全流程。

AI平台赋能:

无人机"智"护林海四大核心场景

森林防火

从 "被动应对" 到 "主动预警"

森林火灾是林业的 "头号杀手",无人机的加入让防火工作实现了 "质的飞跃":

实时识别

通过百万级火情样本训练的 AI 模型,可在 0.5 秒内分析热成像画面,精准标记 "疑似火情"(区分动物体温、工业热源等干扰项),误报率降低至 3% 以下;

智能追踪

一旦确认火情,AI结合风速、坡度、植被类型等数据,自动生成火势扩散热力图,预测30分钟、1小时的蔓延范围,为扑救争取关键时间;

态势全掌握

高空视角实时传回火点位置、火势范围,配合AI分析快速生成火场三维模型,指挥中心能精准部署扑救力量;

黄山风景区的实践证明:部署无人机后,火情响应时间从 1 小时缩短至 15 分钟,小火情处置率提升至 98%。

林区巡护

"空中巡逻队" 盯紧每一寸绿意

乱砍滥伐、违法占地、病虫害...... 这些 "森林伤疤" 曾让护林员头疼不已。如今,无人机成了 "流动哨所":

图像对比

无人机定期拍摄林区全景,AI 算法自动与基准模型比对,10 分钟内可识别出新增的砍伐痕迹、违规建筑(哪怕是隐藏在密林里的临时工棚);

自动化处置

AI 发现疑似疫木后,自动向附近护林员的终端推送坐标和处理建议,从发现到处置的时间从 3 天压缩至 4 小时;

病虫害溯源

通过高清镜头拍摄的叶片图像,AI 能识别松材线虫病、美国白蛾等 20 余种病虫害,不仅标记位置,还能根据扩散速度预测感染区域,准确率超人工鉴定的 90%。

资源调查

给森林画一张 "数字画像"

过去,一片 100 平方公里的林地调查,需要十余人耗时半年;现在,无人机 + 三维建模技术让这一切变得简单:

智能计数

通过三维建模和 AI 识别,自动统计乔木、灌木数量,区分针叶林、阔叶林,误差不超过 2%;甚至能估算单株树木的胸径、树高,生成木材蓄积量报表;

动态监测

对比不同时期的航拍数据,AI 可分析森林生长速度、植被覆盖率变化,为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撑(如判断退耕还林区域的恢复效果);

案例见证

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用无人机完成 122 平方公里林权调查,仅需 3 个月,效率是传统方式的 10 倍。

野生动物保护

不打扰,却能 "看" 得更清

在秦岭深处,西北大学的科研团队用无人机追踪川金丝猴:

物种识别

在秦岭监测中,AI 通过热成像和可见光图像,可区分川金丝猴、黑熊、斑羚等 10 余种动物,甚至能通过体型判断个体年龄,种群数量统计准确率达 95%;

行为分析

长期监测数据经 AI 处理后,能识别动物的迁徙规律、觅食范围,比如发现金丝猴冬季更倾向于在海拔 1500-2000 米的南坡活动,为设置生态廊道提供参考;

无干扰观测

AI 控制无人机在 50 米以上高度巡航,既避免惊扰动物,又能通过算法放大细节,解决了 "看得清" 与 "不打扰" 的矛盾。

政策 + 技术双驱动

未来让森林"自己说话"

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数据显示,我国现有 474 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、601 处国家湿地公园,还有超 2700 个区县林业局、1.9 万家乡镇林业站 ------ 如此庞大的体系,正加速拥抱低空经济。

"十四五" 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,要 "建设生态网络感知系统""加强森林草原火灾预防能力建设",无人机正是核心装备。从西部草原防火高危区到南方丘陵病虫害高发区,政策红利正推动无人机从 "试点应用" 走向 "规模化普及"。

随着算法迭代,智慧林业正从 "被动响应" 转向 "主动预警":比如 AI 通过历史数据预测某片林区的火灾风险等级,提前调度无人机加密巡查;或是根据病虫害高发期,自动规划重点监测航线。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数据显示,目前已有 30% 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引入 AI 辅助管理,预计 2025 年这一比例将超 60%。

当 AI "看懂" 林海的每一次呼吸,当算法预判自然的每一个变化,人类与森林的相处,正从 "守护" 走向 "共生"。这或许就是科技的温度 ------ 让我们在不打扰自然的前提下,更懂自然。

林海之上,科技与绿意共生长

当无人机掠过林海,留下的不仅是航迹,更是科技守护绿色的印记。从 "用脚丈量" 到 "空中俯瞰",从 "经验判断" 到 "数据说话",低空经济正在重新定义林业保护的边界。

未来,随着低空经济与林业的深度融合,或许会有更多 "空中卫士" 翱翔在林海之上。如果你也想了解无人机如何为家乡的山林 "赋能",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一起探讨智慧林业的更多可能~ 守护绿色,我们 "飞" 同凡响!

来源:聚丁科技